点击我的
阅读页面
即可跳转对应条目。
台风,什么也干不了,来补读书报告吧。
世界上最老最老的生命
在过去十年里,艺术家蕾切尔·萨斯曼穿越从北极到美国莫哈维沙漠在内的五大洲来拍摄30种已经持续存在了2000年以上的极其罕见的古老生命。这些珍贵的老生命,每一个都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它们在世界的某个极端环境中历经上千年的时光幸存下来,完全超出了现代人想象的极限。然而,环 境变迁和人类的活动使它们中的许多都处在濒危状态,甚至有两种已经"过早地猝死"。伴随着这些老生命的珍贵照片,作者讲述了她自己在全球追踪它们的探险故事,以及正在研究这些老生命及其生存环境的科学家的深刻洞察。如此一来,这些老生命所透露出的独特信息既记录了过去,也呼吁我们采取保护行动,并且还预示了未来的变化。
萨斯曼本着强烈的环保意识而开启自己的全球生态之旅,她的工作既是永恒的,又是及时的,而本书则成功地跨越了学科、空间和时间,成为环境探究的人文表达。任何看过本书的人士都会为那些老生命的美和生命力所震撼,进而自觉思考人类的命运和我们星球的命运。
作者试图拜访还存活着的 2000 岁以上的生命,最后形成了这本书。切入点很吸引人,作者为了这个艺术项目所付出的辛劳也是实打实的,可无论是摄影还是文字没那么让我满意。而且为什么要执着于作者本人到达、目睹这些生命呢?既然已经有科学家团队在着手研究,组建项目向他们约稿不是更好的方式吗?至少介绍得还能更深入些。但好像我对一个自费前往的人要求这些又显得苛刻。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是没有这么吸引人的概念,我也不会知道书里的这些物种吧。
整本书最喜欢的是封面,已经有 9500 岁的挪威云杉。
提及的一些植物(?)我有兴趣,只是叙述也太过浅尝辄止了,也在其他地方读到过其中的一些,或许之后我会找相关书籍更深入地了解。
印象比较深的一些:
北美的红杉和巨杉。虽然红杉体型巨大,但巨杉通常更长寿。加州的巨杉国家公园可能有数以百计棵超过 2000 岁的巨杉。
Pando,“潘多”颤杨,看上去是一片森林,实际是一个自我繁殖的生命。(它真的很火啊,感觉我起码被推送过四篇不同媒体的报道还有在播客上听到相关内容。)
挪威云杉。也就是封面那棵。地上的一堆其实是它匍匐生长的枝干。
斯里兰卡的菩提树。传说它移植自佛祖参悟的那颗菩提树,由阿育王(就是据说下令建了八万四千座佛庙的那位,至今八万四千还被大量用作佛教中象征性的数字)的公主密多从印度带去斯里兰卡。寺庙中曾经发生了屠杀,但这棵树完好无损。
“百骑”欧洲栗,因为有人试图在它身上点火烤香肠而被烧空了一块(这些人脑子里都在想些什么?)。
西伯利亚放线菌,已存活 40-60 万年。
南非的“地下森林”。为了应对干旱它们大部分枝干都在地下因此不为人知,讽刺的是当被发现的时候多半也是它们的死期——因为修路这样的人类活动发现它们挡了道。
百岁兰
,看起来像一摊乱蓬蓬的垃圾,只有两片叶子但会终生生长。瞧着像蕨类植物,却被称作树。当它的类似族群最早出现在地球时,非洲和美洲大陆还没有分家。
更多信息可查看作者网站:
The Oldest Living Things in the World
。
此外,书里的几张图表真是做得很漂亮,附近图书馆有的话可以借回来看看(买我会觉得不那么情愿)。
云南花鸟
云南,全球生物多样性集聚区和物种基因库,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美誉。
《云南花鸟》共两卷,收录曾孝濂先生花类、鸟类生物画各百余幅,既是云南的,更是中国的。
本书是大自然的精准写照,是美与生命的崇高礼赞。正如梭罗所说,“大自然经得起最细致的观察”。
曾孝濂老先生的博物画集。文字么几乎没有,就看看图吧。
平成东京十二面相
★十二位非虚构作家 十二幅光影交错的社会拼图
★揭开东京繁华面具下暗流涌动的人生百态
2019年5月,日本结束了平成时代,进入了令和元年,此后,原先2020年举行的东京奥运会因新冠疫情推迟到2021年。回溯历史,第一次东京奥运会的召开是在1964年,当时的日本借着经济高速发展的东风,朝着世界强国的目标高歌猛进。然而,进入平成年代后,昭和的繁荣成为了过去,各类社会问题随着经济泡沫的破裂而开始显现。但与此同时,在逐步放缓的城市节奏下,沉淀于时代底色中的人生百态却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浮出水面,让人重新认识这座大城市中充满温情的一面。
本书是从2016年至2019年于月刊《文艺春秋》上连载的“五十年后的《直击东京》”专栏文章中,精选反映了东京“人”的变化——居民生活状态和个人意识变转——的十二篇文章汇总而成。从被高层建筑引发日常生活感觉失调的都市居民,到在远郊山野和海岛以传统方式营生的猎人、渔师;从因噪声污染而反对建立幼儿园的老人,到为家暴儿童提供保护的公立事务所职员;从深夜广播连接起的播音员和听众,到因心灵孤独而重启神社参拜之旅的青年女性……十二篇有温度的深度报道,带你深度解读东京这座亦新亦旧的国际化大都市多元复杂的真实面貌。
从被高层建筑引发日常生活感觉失调的都市居民,到在远郊山野和海岛以传统方式营生的猎人、渔师;从因噪声污染而反对建立幼儿园的老人,到为家暴儿童提供保护的公立事务所职员;从深夜广播连接起的播音员和听众,到因心灵孤独而重启神社参拜之旅的青年女性……
12 篇关于东京的非虚构报道,有些还挺有意思。
哥斯拉和超高层公寓这篇,作者看到满东京的高楼第一反应是,哥斯拉无法通行了吧?还有在这篇里提到,“建造东京塔时,大量使用了美军在朝鲜战争中报废的坦克熔炼后得到的钢材。换言之,这座塔是由食人鲜血的器具搭建而成的。”,从此看东京塔的眼光都会不一样了。
有些部分则是让我无法控制地翻白眼,日本这个厌女社会感觉是没救了。比如建托儿所,里面自然地提到“坡道不适合母亲带着孩子一起通行”,怎么孩子的爸是死了吗?又或者“为了让女人可以不用工作一心顾家,男人才必须要拼命赚钱嘛”。再到女生不愿上东京大学这篇,里面充斥着多少社会观念的问题就不提了。
还有一篇的标题是当下年轻女性热衷参拜神社。怎么回事,玄学这回事东亚几国都要保持一致吗?我真的是厌烦透了到处的塔罗、算命、占卜、身心灵、“宇宙的声音”等等等等了。简直想站到外头大吼一声,神棍给我滚啊!
樱与兽
【编辑推荐】
“每个东京人一生中至少会来四次上野动物园。”上野动物园成立于1882年,来这里赏樱和看动物是游客的热门行程,更是日本民众家喻户晓的日常。
然而,在它亲和的面纱下,却藏着身处帝国漩涡中心的沉重过往:明治初期为追求“文明开化”,大批异域动物被强行引进并分类;随 着帝国陷入战争深渊,“战利品”动物和军用动物成为展览对象;在军国主义末日疯狂的刺激下,上演了动物屠杀与献祭仪式;战后重建的雄心,诱发了“熊猫热”和人工繁育计划……
为何前一天还备受关注的明星动物,下一刻竟遭到屠杀?哆啦A梦营救大象的漫画,是童话还是真实历史的反映?日本为什么不惜代价地想拥有“自己的”熊猫?不妨从上野动物园与帝国交织的命运中寻找答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动物史、社会文化史研究专著,主要研究日本第一座现代动物园——成立于1882 年的东京上野动物园,在日本快速近代化、帝国崛起和陨落的历史背景下,叙述这座动物园从明治维新时期到当代的历史,讲述这座动物园发挥的具体功能和作用。本书认为,这是第一座有别于西方世界的各种影响而独立建设成立的动物园,不仅是日本东京的著名观光景点,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一方面从独特的角度体现了日本自明治时期以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剧变,另一方面反思了人类与动物、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媒体评论】
本书向我们揭示了作为一个近代教育场所的上野动物园,它是如何在约束臣民、仪式化地牺牲动物、美化战争等方面发挥作用的,而这些是我们理解日本的现代化、帝国主义的关键。米勒文笔优雅,他特别善于讲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也让这部历史学专著更具可读性。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教授、全球史研究院院长
对广大中国读者来说,提到东京上野动物园,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旅居于此的国宝熊猫。实际上,上野动物园还是映照日本近代化历史的另一种图腾。本书利用一手档案,以动物园的演进变迁为切入点,深入观察了日本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断面,详细描述了上野动物园是如何从战前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教化所”转变为战后东京都市圈的“人与动物、环境互动”的人类世“梦幻地”。
——沙青青,中日近现代史研究者、播客《东亚观察局》主播
副标题更贴切些,帝国中心的上野动物园。
话题是我感兴趣的,但是阅读感受非常糟糕。简而言之,如果不会说人话某些社科学者大可不必非要出书。面向大众的出版物却整本书都充斥着僵硬死板的学术语言,三句话就要带人名或非强关联的社科术语,那在期刊上发一发同行评审一下内部流通就好了,何必非要祸害我这种普通读者?看起来是不捎带上福柯、全景监狱、景观社会等一堆黑话就不会造句了。明明只要把材料理出来流畅叙述就足够好看,写+译成这个样子真是倒胃口。原文爱写从句套从句,翻译呢,理不顺句子就只好破折号破折号,一个句子能占好几行,该加注释的地方也偷懒。
内容说起来简单,日本第一座动物园——上野动物园的组建和后续历史,伴随着日本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国家的转向,再到动物园如何被军国主义所影响,同时也剖析了动物园这一完全“现代”的场所的诞生。最精彩的是叙述日本战败前夕动物园的动物们也要被处决的部分。材料摆在面前,写得这么差真是不能容忍!
我破碎的真理子
“我没办法得到幸福,没关系”
🩹生长在不幸家庭的真理子已经千疮百孔,她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变好,只能一步步成为旁人口中不值得同情的女人。
🚬唯独她的童年挚友小椎,一次也没有放弃过她。
🚎听闻真理子的死讯后,小椎从那个伤害真理子的家庭抢出了她的骨灰,带她踏上了第一次双人旅行。
📃当她从社会角落发出的微弱求救被同在角落的另一个她听见,这是她们最后的携手挣扎。
🐈另收录平库和歌杂志出道作《YISKA—伊什卡—》及《我破碎的真理子》短篇番外。
﹏﹏﹏﹏﹏﹏﹏﹏﹏﹏﹏﹏﹏﹏﹏
﹋﹋﹋﹋﹋﹋﹋﹋﹋﹋﹋﹋﹋﹋﹋
随书附带公益宣传卡,希望每一位真理子知道,你不必独自承担,你可以获得保护。
【心理求助渠道】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24小时热线
☎️座机请拨:800-810-1117
📱手机请拨:010-8295-1332
或使用简单心理等平台获取免费心理服务热线或专业心理咨询师支持
【维权求助渠道】
👩✈️妇女维权公益服务热线:12338
👮♀️法律援助中心:12348
或使用微信检索“家暴求助”小程序
﹏﹏﹏﹏﹏﹏﹏﹏﹏﹏﹏﹏﹏﹏﹏
﹋﹋﹋﹋﹋﹋﹋﹋﹋﹋﹋﹋﹋﹋﹋
“全怪我这个坏掉的人。大家都这么说。因为我做了让人火大的事情,所以被揍。因为我不听话,所以被扇耳光。因为我勾引别人,所以被侵犯。因为我纠缠不休,所以被厌烦、被抛弃。到底该从哪里开始改正,我已经搞不清楚了。”
并不完美的她,只配拥有迟来的拯救?
“不是的,真理子。你并没有错。只是你周遭的人把他们的软弱全部推卸到了你身上而已……”
“全怪我这个坏掉的人。大家都这么说。因为我做了让人火大的事情,所以被揍。因为我不听话,所以被扇耳光。因为我勾引别人,所以被侵犯。因为我纠缠不休,所以被厌烦、被抛弃。到底该从哪里开始改正,我已经搞不清楚了。”
被上面这段吸引去看,画面充满张力文本欠缺一点打磨,叙事结构不够完整让整个故事显得有点空落落,情绪更多是碎片化的。希望作者以后会有更成熟的作品。
无尽绿
这是一本以植物为主角的江南风物散文集,涉及回忆、考证、风俗与工艺。在植物的自然属性与所给人美的愉悦之外,突出的是植物与人的日常相关的“物用”,以及这种“物用”和人发生联系以后,在人的生活中所产生的情感。因为有亲身经历和亲手经验做底子,所以写起来不虚,文字朴素而真切动人。春日连绵照眼的紫云英与新绿茶树,于合适季节亲手制作出的乌糯米饭与木莲豆腐,还有秋日香气沉沉的桂花晴雨录,这些都是我们置身其中、日常生活里鲜明的“无尽绿”。
全书四色印刷,179幅精美摄影作品,随书附赠两张明信片。
封面和标题让我起了一点兴趣,迅速翻完了。
温吞且絮叨,让人疲乏,最灵动的是桂花与荷叶两篇,有“人味儿”,其他篇总觉得难免匠气。大多数文章都让人觉得遵循着套路在写作,一段个人回忆,一段民俗叙述,再考据下植物历史,附上一个“古法”食物方子,没了。而趁着天色微明打桂花,又或是赶早去西湖买荷叶,有场景才会生动。
和语言漫步的日记
本书是多和田叶子基于旅居德国时的所闻所见所撰写的随笔集,是其“自我观察日记”系列的一部分。她从日常生活遭遇的微妙的违和感展开,以幽默风趣的文笔,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深藏在语言差异背后的德国文化和日本文化之间不可调和的断裂处。
真就是日记,很零散。多和田叶子是以德日双语写作的日本作家,接到出版社邀约把自己的德语小说回译成日语,这个过程就成了这本书(有时也想吐槽这种一鱼多吃也太偷懒了)。
不过好在多和田叶子本人较为有趣,同为双语使用者(虽然英语只能说凑合)并且还在有一搭没一搭地学日语的我,看别人如何在多种语言中游走,会迸发出一些新的灵感。
特洛伊的海伦
追寻西方男性集体想象之前的海伦
跟随这个被万人崇拜的丰产女神、统领广袤土地的王后和令男人无法抗拒的荡妇
重返西方文明诞生之初那早已消失的城堡、宫殿和动荡岁月
-----------------------------------
◎内容简介
几千年来,她一直被视为绝对的美与毁灭的化身。在那个女人通常被剔出历史的年代,她却被写进了史册。她就是特洛伊的海伦。
海伦在西方文化中有无数形象:少女、王后、祭司、暗娼、鬼魅、精灵,甚至无处不在的生命力量。她在史前因美丽和力量而受到崇拜,在伊丽莎白时代被咒骂为妓女和灾祸,到现代又被指认为复活节彩蛋、圣诞树精灵的源头甚至雅利安人至上论的帮凶。这些形象几乎全是男性欲望的投射,那么真实的海伦究竟在哪里?
历史学家贝塔妮·休斯花费数年跨越希腊、北非和小亚细亚各地,试图还原海伦的一生:一位来自西方史前时代的公主,生活在迈锡尼、赫梯、埃及等伟大文明争霸的世界,掌握与神沟通的渠道。她吸引全希腊的英雄参加比武招亲,婚后拥有无比的财富和权力,却又与特洛伊王子私奔。残酷的十年战争不久后便爆发。后来,有人说她回到了希腊,有人说她被杀死在一座海岛上,也有人说她变成了天上的星星。
当海伦的故事开始变得清晰,她所生活的史前世界的瑰丽画卷也徐徐展开。为了唤回那些消失的宫殿、神庙、盛宴和婚礼,贝塔妮用史诗般的叙事和独到的文学性描写,带领我们一同亲临克里特岛、迈锡尼城堡和特洛伊古城等遗迹,审视画作、雕像、铭文、玩具和香水瓶等文物中点滴的历史细节,以翔实的资料展现西方史前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探索史前生活的真实样貌。
-----------------------------------
◎作品看点
★摆脱男性中心视角的历史建构,还原海伦的本来面目
千百年来,西方文化对海伦的阐释无不反映了男性集体欲望的投射。海伦是女性的一种典型象征,男人爱上她,和她发生性关系,当可怕的事情发生时,就把一切责任都推到她头上。但事实上,3000多年前的海伦既不是美丽的傀儡,也不是“红颜祸水”,更不是楚楚可怜的战利品,而是一个拥有权力、财富和尊重的真实的女人。本书力图摆脱男性视角下对海伦的错误建构,通过海伦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她鲜活的生命。
★多面向、多色调、多时期,呈现神秘而复杂的海伦形象
本书采用独特的写作方法,追寻了各种各样的历史记录、手工艺品和艺术品中的海伦,融合了思想和物品、人物和地方、过去和现在,尝试还原三位一体的多面海伦:一个生活在青铜时代晚期的人、一股精神力量和一个象征着无与伦比的美貌与色情之爱的偶像,兼具固执和敏感、智慧和本能、脆弱和强大、完美和罪恶。她的形象在西方历史中不断变幻,但始终是美貌、女人、性感和危险的原型。
★从海伦形象的演变,回望女性受到崇拜与赞美的历史
在西方史前的绘画中,上层女性负责管理种子的发芽和谷物的成熟,决定小麦、大麦和橄榄应该如何储存,同时组织整个社会的口粮分配。她们穿着闪亮的亚麻,佩戴着红玉髓、青金石制成的珠宝,被描绘在宫殿的墙壁上、刻进印章石里。然而到了古典时代,女性成了宙斯降下的惩罚,雅典的女性甚至不允许随便踏出家门。探索海伦形象演变的同时,作者也在重思女性受到赞美与尊敬的历史,试图找回女性特有的智慧和力量。
★回到特洛伊的历史现场,再现西方史前最宏大的战争
传说,希腊人出动了1000艘战舰,围攻特洛伊长达十年,最终摧毁了特洛伊那“高耸入云的塔楼”。为了跟随海伦在这十年中的足迹,作者来到特洛伊的遗址,通过对地形、武器、战车、线性文字石板、墓葬等方面诸多考古发现和文献的解读,再现了这场西方史前最宏大战争的历史现场,并探寻特洛伊战争的故事何以能在西方文化中流传千年,持续塑造着西方人的自我认知。
★大量未公开的珍贵文献,重构西方史前生活的鲜活画面
除特洛伊古城外,作者更从地中海的锡拉岛开始,通过数年的实地考察,追寻在东地中海、伯罗奔尼撒、小亚细亚区域活动的考古队、探险队、私人收藏家发掘的线索,带领我们一同亲临克里特岛、迈锡尼城堡、雅典卫城等挖掘现场,探索地中海东部的数十个博物馆、遗迹、祭坛、墓穴,结合大量最新发掘的考古材料和未公开出版的珍贵文献,以最接近的视角重构瑰丽的史前生活风情画。
★牛津、剑桥最会讲故事的古典史学家,献上一场纪录片式的身体与时间之旅
《特洛伊的海伦》作者贝塔妮·休斯是牛津、剑桥的知名历史学家,也参与了BBC、ABC、PBS、《国家地理》、探索频道、历史频道和奈飞公司等机构的50多部纪录片的制作(节目收看人次超过2.5亿),其历史著作也如纪录片一样深入浅出,全方位调动感官,带领读者一起听到、闻到、感觉到、尝到、看到过去,体验历史中真实的生活与喜怒哀乐。
★被译为十国语言,广受好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杂志等著名媒体推荐
-----------------------------------
◎推荐语
这本书是一部真正的杰作,结合了关于早期古典世界的令人惊叹的博学和知识,以及十分流畅的写作。
——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著有“拜占庭三部曲”、《伟大的城市》等)
几千年来,海伦一直是西方文化意识中的一部分,常常被视为女性性权力的一个令人不安的形象。英国历史学家贝塔妮·休斯追索了关于海伦的历史和神话,以呈现这个原型化的象征……长久以来,男性思想家对女性的看法都可以通过海伦窥见……本书呈现出的故事令人着迷且具有启发性。它对史前社会、政治和宗教制度的阐述尤其有趣,纠正了在基督教影响下对海伦以及所有女性的(错误)建构。
——美国《出版人周刊》
(阅读)这段历史的最大乐趣在于作者唤醒感觉的能力……休斯对细节的关注唤起了一种共情的体验,不仅是快乐,还有痛苦……休斯提醒我们,曾经有一个时代,女性对土地产品的统治以及她们自己的性能力,使她们中的一些人成为爱慕、崇拜和欲望的强大主体和光芒四射的对象。
——美国《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
听完的,没多少印象,也不算非常推荐,只是对这个话题有那么一点好奇所以三心二意地结束了它。
探讨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具体的“那一个”海伦,而是从历史、传说、诗歌去发掘千百年来海伦的形象变迁以及她可能对应的人物。
不过听到下面这段时我的关注点开始跑偏,没记错的话梧桐是中国本土物种,似乎不该出现在几千年前的希腊历史叙述里吧?难道数千年前梧桐就飘洋过海了?
为了先献给您[海伦],
我们将用那些生长在地面附近的忘忧花编一个花环,
并把它挂在阴凉的梧桐树上。
我们先从银瓶倒出橄榄油然后把它洒在阴凉的梧桐树下。
为了让过路人看到,
我们将用多利安文 (Dorian) 在树皮上刻写,
“敬畏我。我是海伦之树。”
被引用的这首诗歌叫做 Epithalamium for Helen,原句是 High on a Plane tree shall be hung to view,所以根本不是中国的梧桐树,而应该是三球悬铃木。虽然三球悬铃木和一球悬铃木的杂交种二球悬铃木被引入中国并作为广泛使用的行道树,且之前被中国人起了个名字叫法国梧桐(但其实这个种俗名是London plane tree,大名鼎鼎的伦敦飞机),和正儿八经的梧桐完全不是一个属。法国梧桐这个错误的名字广为流传,我猜译者是直接用翻译软件翻的 plane tree,而没有根据英文名查拉丁学名再确认植物名字。
以及开头提到了海伦的母亲洛达,她被化为天鹅的宙斯强奸并生下了一个蛋。这个场景被画家们反反复复作为画作主题展现,并且越画越色情,我真的是忍不住要翻白眼,男人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