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我们都开始与世界失去联系
好些年前写的读后感,回看真是令人尴尬,但又舍不得删,随便在blog存个档。
这本书声名在外,此前我对加缪其人还有书的内容完全一无所知,但读完之后,倒是隐隐有些理解这本书会什么影响力会如此广。
小说内容非常简单,一个庸庸碌碌的小职员默尔索失手杀了一个人,按照法律他本应只被判过失杀人,罪不至死,但由于默尔索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泣,甚至在葬礼的第二天就和女友看电影、做爱,而让检察官由此认定他是一个“丧失人性的人”,认定他必然是有预谋的谋杀,情节严重,行为恶劣,坚持要求判处死刑。
主角“我”默尔索其人,对世界和他人一直是种旁观者的态度。他对母亲过世没什么巨大的悲哀,对女友结婚的要求没什么喜悦的热情,对老板升职的通知更没什么意外的惊喜,活着对于他而言,似乎没什特别,世界对他而言,也似乎没什么意义。
而另一方面,默尔索失手杀人后,在审判的过程中,他彻彻底底的成为了一个无关紧要的人。检察官认定他是一个泯灭人性的杀人狂,于是竭力用默尔索的每一个过去的行为来逆推他的杀人行动完全出自恶劣的动机;而律师呢,则是要求默尔索这个当事人保持沉默,由律师来承认“他有罪,但他罪有可原”。就像书中所写的默尔索的内心独白:“人们好像是在把我完全撇开的情况下处理这桩案子。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没有我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我的命运由他们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甚至到最终尘埃落定,默尔索被判处死刑,神甫还坚持要求默尔索忏悔,而完完全全忽视了默尔索的态度。
说实在的,对于小说伊始,默尔索对待母亲葬礼和对待女友结婚要求的态度,我倒是颇有共鸣,似乎我们都没有什么欲望去感知他人的感情,感觉就是——无所谓。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我也知道在中国这种孝道的大环境下,说这种话相当的“大逆不道”,但我对于感情,尤其是亲情,相当淡薄。个人觉得,对于父母和其他的亲人,更多的是道德上的一种责任感,但论起感情,根本没什么感触。我不知道这样算不算不孝,但事实就是,我对这种所谓的亲情觉得负担。小说最后有一篇对《局外人》社会意义的分析,提到了虚无主义。或许吧。我不在乎亲情,也不期待爱情,更不想要以后有个孩子来干扰生活。现实生活我觉得似乎没什么所谓,功成名就似乎也没什么意义。或许这是现代部分人类的通病?
小说后半段对法律的描写也颇让人悚然而惊。检察官先入为主的认定了默尔索是有预谋的杀人,于是过去的种种殊死马迹都变成了默尔索没有人性的佐证。想想现代社会,这种事例也并不在少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