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向手机投降?

2020年6月的豆瓣日记,搬运过来。

在这个所有网站都想做app的时代,我还是固执的喜欢看网页,首选是电脑上大屏浏览,其次是手机浏览器查看,再次才会选择app。除非是app确实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我才会选择在手机端安装。

2008年左右注册晋江,从那会儿的一个小小诺基亚屏幕,艰难靠按键翻页,到现在全面的智能机时代,我也不觉得有什么必要去下载app,还是只喜欢用网页浏览。

曾经我也一直在手机浏览器上看豆瓣,可惜豆瓣的移动网页端越做越烂,到现在几乎是完全停滞了。那也没关系,后来我改选“桌面版”模式在手机上看,结果现在每次选择“桌面版”都会卡住,登录页面要反反复复刷新许久,于是我放弃了在手机端用豆瓣。而豆瓣还有让我非常愤怒的一个改变,年度报告和月度报告也不能网页端查看,一定要逼你下载app。那好,我放弃看年度报告。

下厨房网站曾经我一度很喜欢逛,但是它可能几年前就开除了网页版的程序员和设计师。现在首页找不到直接上传照片的入口,也不能在话题下上传图片,不能在网页端加tag。更智障的是如果是在网页端上传了竖版图片,手机版看时会自动切割成横版,即使点击大图进入也只能看到一张被砍头或去尾的照片。更不提市集、课程等功能了,似乎对着手机那么一个小小的屏幕看完长长的一篇专栏文字是理所当然的。

网站想要促进app下载量我可以理解,但凭什么要以如此阉割PC端用户使用感受的方式去促进?

再提现在整个社会都在疯狂开始的扫码、小程序、二维码等等等等,没有手机寸步难行。疫情期间更是变本加厉。

前几天我去坐公交,隔壁一个大叔看了我好几遍,犹豫了好几分钟,可能是看我也在看手机,终于过来问我怎么看坐公交扣了多少钱。我帮他打开支付宝,发现果然是开通了花呗,和他解释了半天需要他之后还款,他还是搞不清楚。跟他说让他孩子之后帮他操作还款,并且最好关掉花呗。他说他没有家人在这里,独自一个人过来打工,连公交扫码也是别人帮他设置的。

帮大叔还完款关闭花呗之后,我想,肯定有许许多多的人,对这些功能一知半解,为了这些城市里面的各种服务,不得不学着去使用。而这些还只是起码能用手机的人,还有许多根本没有智能机的人呢?他们怎么出门?进超市要扫码,吃饭要扫码,坐车要扫码,去银行要扫码,进医院还要先在小程序或app预约。没有手机,或者说,没有智能机,在这个城市只有四处碰壁。

周末我去寄快递,本来在支付宝里选了驿站下单,到了那边他们说支付宝里的他们无法打单,只能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再下单。我问是否可以现金支付,被拒绝,告知只能系统出单。

我讨厌微信关注一堆乱七八糟的人,讨厌微信授权手机号、个人地址,于是我放弃了这个驿站,另选了快递上门。而在驿站的几分钟里,我看到旁边一个大妈被驿站的人引导着全程懵懂的寄完了快递,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操作了什么,关注了什么,也不明白怎么付款,驿站的人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有智能机的人,其中有多少是这么无知无觉的交付了个人隐私?没有智能机的人,又有多少被这样拒之门外?

再到最近卷土重来的疫情,城市防控措施又开始变严。这几天小区外一直有大喇叭循环播放,要求下载一个城市政务app,据说集合了城市健康码、市民卡等等一系列信息。可是既然有健康码小程序,为什么要再开发这么一个app?健康码本就是一个过渡的手段,为了所谓的严防严控,我们让渡个人隐私为代价。结果现在政府不止想要这些,还想要更多。更别提大多数政务app使用感受极差,作为一个常年熟练使用手机的年轻人,都经常找不到政府网站和政府app的各种入口,不知道其他那些不熟悉智能手机,或者没有智能手机的人,又该怎么解决?我也不觉得这类app在数据安全方面会做得多好。无非是用纳税人的钱再去烧一笔无谓的支出,为所谓的数字化城市添上一笔政绩。

凭什么我们要向手机投降?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