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h, English
试图书写焦虑以缓解焦虑。
我对自己的英语水平认知一直是清晰又模糊。清晰,是知道我大概率没那么差——比日常接触的不少人好;模糊,是无法确认自己的水平在哪个区间,英语能力的上限又在哪里。
在这里回忆十好几年前的考试分数实在是看上去有些愚蠢,但我也没有其他标尺能拿出来衡量。
我到初中才有英语课,刚开学就因为默不出 morning 和 afternoon 被罚站,之后还因为学号靠前但月考英语只勉强到班级中等被请过家长,后续稍好点却也有限,磕磕绊绊熬过了这个异常严苛的老师(会骂人甚至体罚(限男生))升入了初二。新学年的英语老师非常温柔,然而我还是很快被请去单独谈话了——和其他科目比起来我的英语成绩显得格外扎眼。这次没有被羞辱,老师只是说问了我初一的英语老师得知之前我的成绩就不够理想,推荐了两本参考书让我看。忘了具体内容是什么,应该是讲语法,还有很多习题吧。或许是教辅真的有用,也或许是我开窍了,从这一年开始中学的英语考试突然就变得简单,成为我所有科目里怎么也不会考砸的一门。但即使是那个能轻松考到 140+ 分数的高中时代,我也从来不觉得自己“英语好”,英语考试很容易,英语卷子做起来总是很快,但不认识音标,记单词发音都困难,更别提张嘴说话了。
现在回想,我接受到的英语教育完全不科学。怎么会既不教发音规则,也不教词语构成,直接让刚从 ABCD 学起的小孩(十来岁,可不就是小孩么)背 afternoon 这种词?现在我当然知道要是拆成 after 和 noon,就算都是生词也会简单许多。我的初中上一届还教音标,到我那届据说领导觉得没用,考试不考,就被废除了。待到去另一座城市读高中,大部分同学首先甚至小学时就有基础,初中更是踏踏实实学过,没人觉得音标是需要再被教一遍的内容。而直到今天我看音标还是凭感觉——只是这么多年下来好歹大概知道了发音体系。
到了大学,前两年有每周一次的英语课,后两年则是只有零星几门专业课用英语上。这个阶段,别说像高中那样大量做习题,连单词都没背过,四六级也是裸考。再就是毕业、工作,有几年我最需要用英语的场景可能就是追权游——因为没耐心等字幕组出熟肉。后来的一份工作日常要看些英文材料,但也只是简单的产品介绍,又都是文字内容,实在不行还有 Google Translate 可以依靠。
一直这样或许我不会这么焦虑。毕竟英语应用场景不多,即使对自己的水平不满意凑合着也不是不行。
发生了什么?因为(网络)社交圈子变了。
差不多四年前我来到了长毛象,申请了一个她乡论坛账号,开始听播客(中文播客充满了海外名校人文社科博士,大家都懂),因为阅读兴趣的转变新关注了一些豆瓣和 neodb 账号,后续还阴差阳错加入了一个成员几乎都在国外的读书小组。
我被生活在海外或是有海外教育背景的人包围了,似乎所有人都在用英语求学、工作、生活。也是这段时间,我头一次试图读同人之外的长篇英文书籍。
于是,每天都要面对的现实是,怎么永远有不认识的内容?怎么阅读速度永远没有长进?怎么线上语音时听到别人中英夹杂都反应不过来对方在用什么词?看到关注的友邻很快读完一本原版书,也心下着急,怎么我一直卡住,哪怕读下去也觉得理解上隔着一层。
最近一次严重的挫败感来自和人工智能聊天。用语音和 Pi 说话,一个非常简单的词重复了许多遍它都不能识别,我终于去查了发音,原来我一直错误地念这个词,而且练了好多遍还是不对。怎么会这样?心里那个焦虑的声音又响起来,你已经接触英语二十年了,别人都轻松掌握,为什么你还停留在这里?这由三个字母、一个单词带来的自我怀疑折磨了我好些天——直到我突然发现,我可以非常自然地和 Pi 讲出这个词了。
所以,我只是缺少练习吗?学了二十年英语听起来唬人,细究下来高强度的英文学习只有中学六年,而且也只是填鸭式的教学。那个时代的教材、考试范围也应该比今天的学生们学得浅得多,无非是固定句式和语法的反复考察,这才让我后期应付得那么轻松。
那现在呢?也不是没考虑过是否干脆报个雅思托福之类的考试,倒逼自己进行密集一些的学习和检测自己的水准。试着在网上找了些阅读和听力的真题,才几篇我就失去了耐心。为什么要读、听这些没有内容的东西?我真的需要一个考试分数证明自己吗(在没有急迫的出国需求前提下)?
背单词、学语法、练听力、做真题,我想要再走一遍过去的应试路径吗?不,我不想。我不愿意只为了考试而输入我不感兴趣的内容。我想要的是享受流畅阅读的乐趣。
我需要处理的或许不是英语水平,而是一旦被放到群体中就忍不住攀比的那颗心。总归是不服气、不甘心,因嫉生怨,乃至自我攻击。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