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社交媒体的战争

我在用/用过的社交网站,以及为了控制网上冲浪时长做了哪些(无谓)努力。

国内平台

微博,Lofter,豆瓣——在 这篇 写到了一些针对它们的工具。

微博。只在电脑一个特定浏览器登录,其他设备未登录什么都看不到即使误入也会很快放弃浏览。

豆瓣。在电脑和平板上登录网页版,但我设置的快捷入口是 https://book.douban.com/updates,每次进入看到的是友邻们的读书动态。因为哪怕我关注的人已经精挑细选,首页生活动态还是会有一些非常糟心的事情出现(有些是事件本身,有些是评论区莫名其妙的吵架),索性直接眼不见为净。

小红书。年初上头几个音乐剧演员,发现有些音乐剧资讯只在小红书流通,于是忍辱负重注册了账号登录网页版。它默认性别为男并且网页端改不了个人资料,每次点进首页都看到一堆软色情图片,这真是太有用啦!根本不需要控制就完全不想看这个网站!我也并没发现生活中有其他任何信息需要在小红书查找,体会不到别人说这是中国本地搜索引擎的那一面。没注销只是因为网页版销不了账号,我又不愿为这个再下载 app,暂时搁置吧。

非大陆平台

过去我有过 Facebook、Twitter(不愿管它叫 X)但现都已注销,没有发现过乐趣,因此在数年前清理账号时就删除了它们。

Instagram,保留账号的唯一原因是偶尔会有他人分享的链接,然而不登陆就无法查看,只偶尔在网页版浏览下。

Telegram,它更多算是消息软件?但毕竟也是个社交平台。倒是围观过一些频道,可它注册必须用手机号,这是我不能接受的,至今没有账号。

Discord,加过几个 server,因为老是想查看群组消息,最后我选择了退出。我就是那种凡是有新消息就想点击的人。另外为了控制使用时长,我只在网页版登录。手机 Chrome 里也保留了登录状态,但我在 Digital Wellbeing 设置了十分钟的浏览时限,一到时间就无法查看。

Mastodon/长毛象,2020 年底那波豆瓣难民潮让我认识了这个平台。它最大的优点当然是,自由。不仅是说话的自由,还有对自己关注、屏蔽等等的自由。

我的首页一直设置的不看转发/回复,关注人又极少,因此相当清静。而看到一些讨厌的账号或者不关心的流行词,也非常容易使用 mute/block 功能。但我还是不能够习惯在社交媒体上过度暴露自己,常常发完就后悔。而刷到一些发言时我经常会去追溯别人很久的时间线,就又变成了杀时间利器。另外,发现极度不认同的一个账号和我的互关是互关,我倒不至于迁怒到我的互关账号,但偶尔看到嘟文下显示有回复点开却为空时,我就知道又有我拉黑的人在回应,偏偏我的好奇心让我忍不住复制链接到 incognito 页查看,最后又变成顺带浏览了下对方的首页,然后生闷气。我对这样的自己简直无可奈何。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反复发生,我只在 Pixel Slate 上记住登录状态,只能在用平板时刷毛象,其他设备上用的是不同 Google 账号没有密码没办法一键登录。使用电脑有极其想说话的瞬间时,就用之前写的 Python 脚本通过 API 发嘟。

就是这些了。可以看到我一直极少进行网络社交,虽然网龄已有 20 年,从我会上网开始,我的时间似乎都是争分夺秒地在看小说。现在可读的小说罕见,但我上网也还是全在浏览文字。也一直是绝对的网页支持者,手机上安装的只有 work profile 里的微信这一个社交 app——如果哪一天能彻底摆脱它我会非常乐意。

最初因为某个事件(具体是什么已经忘了)而对社交媒体非常厌烦,对着 Google Recorder 说了长达 20 分钟的抱怨,用它在网页版上转出了一份一万多字的文稿,但说完我的气倒是也消了,顿觉没必要把那堆废话再总结提炼。那为什么还是会有这样一篇内容呢?只为在最后宣布,为了更好地戒断充满各式碎片发言的平台,我搭了个日记站来承担我的表达欲,就是这个: Fragment 。不打算开评论,有朋友想互动请发邮件(邮箱在本站首页可以找到)。

PS,没想到这点内容我又写了 40 分钟!下次再也不写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