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人厌的词

对一些社交媒体流行词忍无可忍,控制不住我的脾气所以在博客发泄个痛快。不会浪费时间解释词义,实际上我真恨怎么我的阅读理解这么过关偏偏都能根据语境猜出意思以至于让它们污染了我的词库。

“蛐蛐”。蛐蛐儿怎么你们了?人类行为请勿上升蛐蛐可以吗?

“小孩哥、小孩姐”等等。怎么什么都能哥啊姐的,标准汉语不是不能表达戏谑。

“豹豹猫猫、公公嬷嬷、贴膜、攻抚慰受抚慰、美帝、美帝解”。这个年纪还在看同人看来是我的不对,怎么这个世界突然就充斥着这些奇怪的用语?一部分的我在说嗨哪个年轻人圈层没有点羞耻的流行词呢,另一部分的我尖叫我十几岁时也绝不用火星文!最后只能庆幸起码我在 AO3 关注的作者以及文下的评论没有被这些鬼东西入侵的迹象。

“NSDD、LGDL、SRDS、ZQSG”等等一切不知所谓的拼音缩写。是汉字烫嘴烫手,还是打全名全称犯法?有人说这就是寻找圈层的用法,可是为什么要人为地建造栅栏?一定程度上我能看到这些,多少也是因为我在消费同样的流行作品,可我从来不觉得用黑话构建圈子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室友、队友”。我的满腹埋怨是针对那些缔结了婚姻关系的异性恋群体,你们有一万个词来称呼伴侣,实在找不到也可以自己造一个,为什么要来祸害本已存在的名词?知不知道你们的行为害得我看到别人使用这两个词时都得犹豫一下分辨语境。拜托,正常人是不会和自己队友、室友有长期性关系的好吗?

以及,包括但不限于“淡淡 ”、“缱绻”、“水灵灵地”这些在句子里莫名其妙的修饰词究竟是谁开发出来又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还有,“的地得”要是对有些人那么难分我也不勉强了,起码把标点符号打打对,有那么困难吗?每次看到只有空格没有标点糊在一起的大段文字我真是血压上升。

意见没那么大但最近才意识到的。“我推、开催、无料”这些原来都是直接借用的日语词。我……你们中英夹杂好歹我还能看出来,中日夹杂也太有迷惑性了吧?而且明明早期我嗑的压根和日本流行文化毫无关系,为什么那些人也这么用?

针对我自己的厌烦:
有时在社交媒体的对话中(尤其是不熟的网友),我会在句末加半括号或者全括号,但一旦过了交流时限看到这样的用法就无可抑止地想对自己发脾气。后悔,不爽,厌烦,为什么我在那个时刻会觉得必须要用这样的符号?为了显得不那么严肃?为了不让对方有压力?为了显得自己是个轻松愉快的网上冲浪选手?为什么我要妥协,甚至没有任何人需要我妥协,但那个时刻内心的我就是要求我这么做了。还有为了消解正式而插入的语气词、😂🤣这样的 emoji 符号,或许别人看着觉得平常,我用完却常觉得刺眼。这也完全不关对方的事,单纯是我的自我挣扎。

和最熟悉的人交流时我们双方都完全不用语气词、emoji,更别说表情包。但我能这样交流的人其实也没几个。

另外在豆瓣讨论书籍时,我也会自然切换到日常说话或者现在这样打字的语气。可能我始终没能适应社交媒体吧。


分割线之为什么你这么多意见。

首先,如果对方说话的对象并不是我,那我并没有理由冲上前教育别人如何发言,但我又实实在在地因为这些词语感到难受。

其次,我就是这样的人。是不会把“他妈的”、“傻逼”、“牛逼”等等当口癖的人,是会对朋友使用“白嫖”“吃瓜”表达不赞同的人,是即使对很多男的或者很多群体有意见但也不会使用“蝈蝻”或类似贬损性称呼的人。

最后,我都只在自己地盘抱怨了,不小心看到的各位也就忍忍吧!

最最后,本篇标题有人会和我想到同一首歌吗?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