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十二月读书记录

点击我的 阅读页面 即可跳转对应条目。

有字的

天气的秘密

超萌!

哪怕只是在一小段散步的途中,阳光、风、雨、温度和能见度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这才是我们平时说的“天气”——一棵树左右两边的天气都会不一样。尽管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但如果你跟一位气象学家这么讲,他还是会纠正你说:“哦,那不是真正的天气。你说的那个叫小气候。”

这种类型的回答,我听过很多次了。每次我都表示同意,嘴上说着:“是的。”但其实我心里想的是:“我可不管它叫什么名字,我说的就是我们会亲身经历的那种天气。”

就像这段说的一样,作者试图让读者关注身边各种微小的征兆,亲身感受天气,抽丝剥茧像侦探一般破译自然的密码。比如在户外怎么舒舒服服地给自己找一个“阳光口袋”,又比如突然遭遇大雨哪种树才最适合避雨。

另外很喜欢作者的一点是,他并不要求读者像打卡一样背诵各种学名,更强调观察和理解。

云有多少种?如果拿这个问题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的官员,他们会丢一本《国际云图》给你,跟你说云有 100 多种。说完他们会不带雨伞径直走进雨里。我们敢这么说,是因为在学习天空之前,我们每个人都先学习了人类的行为。在人类智慧的每一个领域,都有那么一帮人喜欢起名字、做分类和列表格。他们这么做当然没问题,就算不让他们列表格他们就难受,我们也没理由怪他们。我一直反复强调一个基本观点,那就是:对于自然界中的东西,就算你叫不上它的名字,也不妨碍你去观察和理解它。

不过后 60% 是听完的,搞得我只记得有些地方很好玩但到底是什么好玩完全想不起来了。听东西实在没多少能进脑,之后应该会再看一遍的……吧(?)。

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

本来这个鸡汤名字我是完全不会看的,但有位友邻评价还不错就找来读了。

效率类图书内容说来说去无非那几样,作者在每章末都给了内容总结,可以飞速翻完。

天地九重

同样种草自豆瓣友邻。杨利伟自传,原本这是按我的兴趣不会读的书,很怕里面充满了意识形态口号,虽然这些内容无可避免,好在比例不算过分。最好看的是航天员选拔和后续训练的部分。杨利伟本人也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伟光正”形象,爱玩会玩,又耐得住性子学新东西,确实很厉害啊。

另外在书里意外得知韩国曾有过女性参与了航天飞行。好奇搜了下新闻,2008 年这位李素妍搭的俄罗斯的顺风车(或者,船?)。似乎当时飞船落地时的巨大颠簸给她留下了重伤。而后续的新闻是她辞去了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的职位,嫁给了一位美籍韩裔医生,引起了韩国国内的轩然大波,毕竟当初将她送上天花费了 260 亿韩元。她被很多人指责浪费国民金钱,对国家不负责等等。想起之前读的韩国女作家的科幻小说《如果我们无法以光速前行》里有一篇叫《关于我的太空英雄》,里面那位女性也是经历了重重选拔结果最后关头放弃任务,不知是否和这个现实是有所呼应呢。

性别攸关

内容很简单:以男性为中心的医疗系统是如何忽视女性甚至危害女性的健康和生命。但只有罗列出数据和案例才会更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区别对待是多么触目惊心。

人物这篇稿子总结得挺好,当你身为一个女病人,我就懒得再概况一遍了。

客乡

阴郁冬日看这本冷冰冰的书,感觉更冷了……

我还是没办法说自己喜欢这种写法,但不得不承认作者确实写得好,同样是纯文学,有些作者卖弄过头就显得非常轻佻,这本给我的感觉是线条完美的大理石雕塑,你知道它是雕琢出来的,但是简洁、没有一丝多余,凛冽而让人望而生畏。

洋盘:迈阿密青年和上海小笼包

一个美国青年的上海 18 年。

是好看的,但有种苦涩的底色在,这让我回想起来有点伤心。

豆瓣短评说“就像一本平民版马男波杰克在上海的心理咨询记录”,确实非常精准。读何伟笔下的中国,我清楚地知道他是一个局外人。而这本作者和上海的距离贴近得多,自我也暴露得多。“外国人”这个标签反倒不那么重要,那种在他乡生活的漂泊感是共通的。

但也有一些不同寻常。作者一无所知地来到中国,却在数十年之后才知道自己家族曾经和中国有过多么深的渊源。他妈妈在北京街头,会用普通话数出“一、二、三、四”——那是小时候她的父亲逗她玩时教给她的。他的外祖父的兄弟姐妹们聚会,不想让家中小辈们知道他们在聊什么,会把语言切换成中文。看他去探寻家族史,百年时光就这样倏忽而过。我也从来未曾预料到,能在这本书里从另一个视角看到“八国联军”事件始末。

也看他写外国人的“一年一检”,写外国人的逐渐消失,写“中国为什么需要外国人”,再联想起荒谬的过去三年,我只有止不住的叹息。

步步娇

对昆曲或者单雯没兴趣的就不必看了。

结构上是一小段经典昆曲剧目的简介+一篇单雯对戏中自己扮演角色的分析。

单雯算是正当年的昆曲演员里非常受欢迎的一位。我只喜欢看她和施夏明搭档的戏,他俩在台上实在是太登对,眉目流转脉脉含情,各种细微的小动作和表情简直太赏心悦目。可光论唱,我对单雯其实没那么满意。

写作上有些匠气(有的解析真不如不写),但是看看演员如何理解自己的角色也算满足了我一点好奇心吧。

她只说“是的”

家庭主妇的日常恐怖故事。

喜爱度一般般。很多短篇太有头无尾,恐怖气氛就差那么临门一脚让我没着没落的。不知道在她那个时代会不会是比较新奇,放现在看不算很有意思。

汉文与东亚世界

梳理了汉字在东亚文化圈的使用和演变。有趣,虽然很多地方半懂不懂,不过作者用很多篇幅强调训读的语序总觉得没什么必要,毕竟汉语里的语序其实不太影响阅读(更何况还有众多倒装句)。

书最末提到韩国脱离汉字文化圈的一些举动,我:确实就是不关心啊。韩国人自己的历史书籍都是用的汉字,完全切割后连历史都看不懂那反正又不是我的损失。

对韩国近年这些主张,中国人好像不太关心,日本则很多人赞同,尤其是拥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都觉得有道理,这就是当前汉字文化圈所面临的问题之一了。

没(啥)字的

Cicada

No work. No home. No money.

谁在骂我?

以及:不要去豆瓣看短评!这些在短评里剧透的人真是良心大大滴坏!

pic 1 of cicada pic 2 of cicada

Owl Moon

静谧的月夜里,让我们去找猫头鹰。

非常安静的绘本,虽然时代有些久远,画面可见旧日风格印记,但还是非常美好。

pic from https://goodbookmom.com/owl-moon-by-jane-yolen/

The Skull

古古怪怪还有点暗黑的故事。

故事本身不算特别出彩,最好玩的是后记。作者说某年他在阿拉斯加的图书馆里读到一个民间传说,他只记得开头和梗概,后来想再找到这个故事就写邮件麻烦图书馆工作人员帮忙,结果令他大吃一惊的是,故事和他记忆中的大相径庭。他觉得自己的版本更好,因此有了这本小书。他想这或许就是民间各种神话传说的由来吧: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更喜爱的那个版本。在不断的重述和变形中我们拥有了更多的故事。他也邀请读者读完后,忘掉这本书,去创造自己的故事。

This is a very interesting thing that our brains do to stories. If you read this book once and put it back on the shelf, and a year from now someone asks you how this story went, the same thing will happen: your brain will change it. You will tell them a story that is a little different, maybe in a way your brain likes better. I like folktales because that is what is supposed to happen to them. They are supposed to be changed by who is telling them, and you never find them the same way twice. I hope that you liked my brain’s version.

湖边的猫头鹰

日本的毛腿渔鸮!

fish owl in japan

聪明的花栗鼠

和上一本同作者。图书馆有就顺带借回来了,我还是比较喜欢猫头鹰呢。

鄂温克的驼鹿

头回看国内作者的绘本,居然把我看哭也是完全没想到。不是绘画技法或是文字内容真的有多么高超,而是地理位置带来的情感上的亲近,这种是国外作品没法给我的。尤其是知道使鹿鄂溫克的一些背景知识再对照着绘本里的细节真的完全控制不住。

pic1

pic2

pic3

来源

The First Slam Dunk 电影设定集。不说了,今年的上头结果。

海兽的孩子

快把我看吐了(非贬义)。五本画面密集的漫画对于很不擅长处理图像信息的我简直是种信息过载。三流故事,一流画面。

踏浪

图像小说。

用两种色调讲述两个和冲浪有关的故事。被冲浪联结起的过去和现在。真诚、真心,永远是作者最大的武器,我不能免俗也落泪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