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一季度读书记录

点击我的 阅读页面 即可跳转对应条目 。

又是一个拖更了许久的读书报告,前几个月一方面为了逃避现实,一方面也在疯狂上头一些低俗娱乐,全无看书和认真写东西的劲头,现在终于稍微清醒些了,赶紧把欠债补一补。

PS,这次试着加上了豆瓣卡片,但我发现其实 RSS 阅读器是识别不了格式的,下次要不还是别加了。

我想和你谈谈精神病人的世界

这是一位“资深病友”写给与病同行之人的说明书。书中集结了作者和病友们的亲身体验,带读者去“精神病人的世界”一探究竟。作者用真诚、亲切、细腻的笔触,讲述了真实的患病经历,也告诉人们如何带着疾病积极生活。 本书收录了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患者们对患病体验巨细无遗的讲述,更深入探讨了病患在实际生活中需要花时间面对及克服的课题。比如,第一次去看精神科需要注意些什么,如何跟身边的亲友坦白自己的病情,如何看待药物,如何有效与医生对话并制定治疗策略,如何处理工作、学业、财务、恋爱问题等。有了这样一本贴心的指南,精神病人的世界将不再冰冷和孤独

我以为我读了太久因为似乎永远也看不到头,看了统计才知道用听的也只有三个小时。为什么会觉得这个阅读过程如此难熬且漫长?太细致琐碎的对精神异常状态下的描述快要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成瘾、自残、自杀,狂躁、抑郁、精神分裂……作者能够精确地记录、表达这数十年的患病和治疗过程想想都知道绝不容易。相较而言,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普,更像是过来人写的指南,事无巨细地告诉“你”,会面对什么,能做什么。如果身边有精神病患,读读这本书,可能确实也会更贴近一些他们的世界吧。但很多细节描述真的让我怀疑自己的状态,还是说,这个时代,大家多少都有病?

作者也有点奇怪的幽默感,有的地方实在是有些地狱笑话,比如说因为有自杀行为住进了封闭病房,病人们交流并对彼此评头论足:你割得太浅了、那绝对死不了、只会流点血吧……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 我们如何跟数百万细菌日以继夜地战斗? 我们的免疫系统是从哪里来的? 怎样面对免疫系统的天然缺陷? 免疫系统损坏就无法重建吗?病毒、细菌都在不断演化,未来的抗药性之战应该怎么打? “提高免疫力”与“益生菌”都是消费陷阱? ...... 在这本生动易 读的小册子里,伊丹·本-巴拉克向我们展示了免疫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它是如何摧毁病原体的,我们为何会对某些致病体产生免疫,探讨了免疫系统的演化以及我们关注的抗生素与疫苗的功能,并展望了免疫的未来。本书将带领读者展开一场有趣的免疫系统漫游。 ※专家推荐: 极有雄心且非常易读,它为大众读者精炼地总结了免疫系统的核心特征。其内容非常前沿,甚至包括了最近荣获诺奖的有关先天免疫系统演化的部分内容。这本小书是难得的通俗医学佳作。”——古斯塔夫·诺塞尔爵士(Sir Gustav Nossal),爱英斯坦科学奖得主,澳大利亚国宝级生物学家 对一个复杂且重要的主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记录。——彼得·杜赫提教授(Prof. Peter C. Doherty),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因为标题很有意思+豆瓣评分不错+微信读书免费(现在已经不了),所以抱着无聊时打发时间的念头听完了。现在回想发现大脑一片空白,完全不记得什么信息,唯一印象是很多段落作者讲得很有趣让我笑出声来。

不过在翻豆瓣书评时看到有人写“这本书写的不算简单,我是高中时获国家生物竞赛三等奖的人,都觉得有点吃力”,呃呃呃要不要听听你自己在说什么,高中生物而已!还是三等奖!就不要拿这个去衡量难易度了吧。那我以仅拥有十几年前高中生物知识的半吊子理科生身份告诉你,这本书写得不难,在倍速听书的情况下我都不觉得有多少是需要停下反复观看文本的。

PLUS / SLAM DUNK ILLUSTRATIONS 2

「週刊少年ジャンプ」で連載されるや読者から圧倒的な支持を受け、同誌が前人未到の最大発行部数653万部を達成した1995年新年3・4合併号では全ページフルカラーで巻頭を飾った、ジャンプを代表する国民的漫画『SLAM DUNK』(スラムダンク)。 その『SLAM DUNK』のイラスト130点超をまとめたイラスト集『PLUS/ SLAM DUNK ILLUSTRATIONS 2 』 (プラス/ スラムダンク イラストレーションズ 2)が2020年4月3日に発売決定。『SLAM DUNK』のイラスト集としては、1997年6月に刊行され、今なお版を重ねている『INOUE TAKEHIKO ILLUSTRATIONS』に続く、第2弾となります。 本イラスト集では、2018年に装いを新たに刊行した『SLAM DUNK』新装再編版(全20巻)のカバーイラストを中心に、『SLAM DUNK』完全版(全24巻/2001~2002年)や『SLAM DUNK』1億冊感謝記念新聞広告(2004年)など様々な出版物・企画・商品のために描かれたイラスト130点超を収録予定。もちろん全イラスト初収録。この中には、スケッチや習作段階の未公開イラストも複数含まれ、さらにカバーイラストを含めた11点を井上雄彦氏が新たに描き下ろします。 約30cm四方の大型特殊判型本のページをめくるたびに現れる、鮮烈かつ美麗なイラストからは個性豊かなキャラクターたちの“息吹"が感じられます。 また、初版限定特典として、カバーイラストをタテ12cm×ヨコ24cmサイズに印刷した特製ポストカードが封入されます。

没错,我居然还在看灌篮高手呢……在网上闲逛发现曾经又出过一本原画集,有些画面此前从未看过,感恩好心人上传了全部内容,云观看完了。特别喜欢这俩张线稿。

10 & 11

7 & 14

PLUS - SLAMDUNK Illustrations 2 Art Book Review - Halcyon Realms - Art Book Reviews - Anime, Manga, Film, Photography

Reportaje fotográfico: «PLUS / Slam Dunk Illustrations 2» de Inoue Takehiko | BlogVisual

“她”的力量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演化论中有一个巨大的漏洞:像雄鹿的鹿角或孔雀的尾巴这样的复杂特征似乎是奢侈品,对一般的生存过程而言没有任何好处,甚至可能变成日常生活的障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点一直折磨着达尔文。达尔文最终意识到,一定有另一种进化机制在起作用,那是对性的追求,所以他将 其命名为性选择。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美的进化/演化”。 《物种起源》问世10多年后,达尔文发表了他的第二部杰作《人类的由来》。这本著作概述了他关于性选择的新理论,解释了他观察到的两性之间的深刻差异。如果自然选择是为了生存而战,那么性选择本质上就是为了争夺配偶。然而,在达尔文看来,这种竞争主要是雄性的事情。受限于其所处时代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达尔文认为雌性的力量是通过“相对被动”和不具威胁性的方式实现的,她们“作为旁观者站在一边”,观看雄性虚张声势的表演。 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科学家逐渐发现雌性动物会和雄性一样滥交、竞争、好斗、占主导地位和充满活力。就驾驶变革的巴士这件事而言,雌性双方权利平等。只是达尔文和支持他论点的一群绅士动物学家,不会从平等的角度看待问题。生物学中最大的一次飞跃(进化论)是由一群维多利亚时代的男人在19世纪中期的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它本身就带着一些关于性别和性本质的假设。 在这本书中,露西·库克的目标是揭穿动物王国关于性和性别的过时叙事,她打破了学界一直以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科学偏见,将各种雌性动物的真实行为展现在我们面前,从交配后蜘蛛的同类相食到狐獴女王的血腥统治,我们将发现“她”并不像我们印象中那样温柔、被动、温顺和充满母性,也将重新认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她”的力量。 --------------------------------------------------------------------------------------------------- 当论证“女性应该如何行事时”,人们经常会援引自然中的雌性动物。然而,最新的研究显示,我们过往对大自然中的雌性动物其实多有误解。她们绝不被动。她们强壮、决断、活泼、主动、有攻击性,有时甚至残忍。若你想丰富对性别的认识,想认识更复杂而真实的雌性动物,这可能就是你期待的那本书。 ——游识猷,果壳网主笔,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这部宏大著作揭示了动物学领域的雄性偏见,展现了自然科学的女性主义,让我们看到生物性别多样而可塑,自然恩泽多元且丰沛。可能与那些独特的物种相似,人类应对生存危机所需的力量和智慧也在“她”这一边。 ——曾岩,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 生命现象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特别是探讨两性关系和个体间博弈的社会生物学领域。达尔文的性选择理论建立在雄性竞争和雌性选择的前提之下,贝特曼、特里弗斯从两性投资和冲突的角度延伸了这些思想,这些都是我教授行为生态学中的经典理论。露西·库克在《“她”的力量》一书里以轻松和幽默的文字展示了精彩的动物“她世界”,揭示了新的研究证据正在动摇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性别二元论。这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好书,尽管它说明了文化和性别的偏见会对研究范式带来深远的影响,我还是认为探索这些理论的过程更加迷人,让我们看到了更为完整的生命演化图景。 ——刘阳,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教授 传统的性选择研究留下了诸多性刻板印象,比如雌性是被动的、雄性是主动的,雌性是有爱心的、雄性是有竞争力的,雌性是弱小的,雄性是强大的。作者探寻了造成这种性刻板印象的原因,例如演化生物学的规则不仅由男性制定,而且是由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上层白人男性制定的;科学研究仍以雄性为主,甚至于很多研究人员会避免使用雌性,且定义物种的模式样本也严重偏向于雄性,导致雌性严重缺席。我们惊讶地发现,对雌性的诸多描述竟是以父权制的理想方式呈现的。为了还给雌性“话语权”,作者在本书中展示了“她”的力量、性别的流动性与家庭结构的多种可能性。 ——王大可,科普作家,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它们的性》作者 露西·库克才华横溢,令人信赖,无所畏惧,非常幽默……这本书令人惊讶,非常有趣,而且非常重要。 ——玛丽·罗琦,《科学碰撞“性”》《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作者 库克描绘了过去几十年里,女权主义对演化生物学的“生殖器统治”产生的越来越大的影响。她为最近以雌性为主导的科学的力量而争辩,这些科学力量重新构建了关于性选择、母性本能和自我牺牲,以及一夫一妻制或花痴倾向的核心信念。在这个过程中,她向我们展示了一架观察动物的奇妙“西洋镜”,里面不仅有灵长类动物,还有有毒的双性鼹鼠、通过阴蒂分娩的鬣狗、杀子的猫鼬妈妈和绝经后的逆戟鲸。 ——《大西洋月刊》 这是对许多生物学研究中存在的“偶然的性别歧视”的重要纠正……(以及)一个嘹亮的号角,表明雌性生物学的其余未知领域值得进行更全面的测绘。 ——《金融时报》 热情洋溢的揭露……一次了解演化生物学先锋的有趣、有启发性的旅行。 ——《科学美国人》 我们什么时候决定了雌性动物(包括人类女性)是非竞争性的性别?英国科学记者库克在一份翔实且经常令人脸红的调查中,对这一评估进行了有说服力的反驳,调查详细描述了交配等行为。她还展示了女性对科学探究的影响,她们提出问题,提出研究,而男性同事却没有想到或者懒得去做。 ——《洛杉矶时报》 通过对大量动物的分析,这本书对科学性别歧视的抨击吸引了许多不同性别的科学家来纠正主动的男性和被动的女性的刻板印象。 ——《自然》 借助引人入胜且常常令人发笑的表达,库克将科学作家玛丽·罗琦的幽默和清晰,与她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生物学家所获得的科学权威结合起来,直面演化生物学中历史悠久、根深蒂固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假设,并开始澄清事实。 ——《科学》 这部令人眼花缭乱、有趣而又优雅地表达愤怒的作品,打破了我们对动物王国性别和雌性行为的先入之见……这是一部轰动性的作品。读着它,惊讶得下巴耷拉下来,记下最喜欢的部分寄给朋友,高兴地念出其中的片段。 ——《观察家报》 达尔文先生,你的时间到了。这就是我们这些雌性期待已久的演化重启。 ——英国喜剧演员、编剧苏·帕金斯 露西·库克将两个世纪以来的性别歧视神话从生物学中彻底推翻。准备好学到很多东西,并大声发笑吧。这是一本文笔优美、非常有趣且非常重要的书。 ——爱丽丝•罗伯茨,解剖学家、人类学家,伯明翰大学“公众参与科学”教授

 四星半,不是所有结论都赞同,但是彻底打开新知,推翻了我的许多成见。而且女性学者写的书读起来实在是——太!爽!啦!不必担心随时被某些老白男可怕陈腐的性别观念熏一跟头。做了几十条笔记,回头详细聊。

我们遗忘的一切

◎“我是难民儿童的女儿” 堪与阿列克谢耶维奇媲美的作家,以女性视角审视战争的纪实作品 ◎尘封半个世纪的黑暗故事碎片,缄默不言的家族历史 驱逐,逃亡,背井离乡,永失家园……几被遗忘,但每家每户都曾经历的过往 打破主流叙事,重现东欧的矛盾与断层 ◎《明镜周刊》热销榜、莱比锡图书奖入围作 ------------------------------------------------ ★内容介绍 1945年1月,德军从波兰撤退,100多万德国百姓、50多万德国军人撤回西欧,造成大量难民儿童。作者即难民儿童的后代,其父母均为战中被逐出家乡的德裔难民。逃亡发生那年,父亲9岁,之后对此事只字不提,过去的村庄不仅换了名字,连所属国籍都由德意志划归波兰。75年后的同一时间,父亲病危,女儿重新踏上他们当年的逃亡之路…… 这是一部家族离散史,也是一曲民族心灵悲歌。全书以西里西亚,这个三国交界的三角地带为中心,结合作者家人的经历、重走的沿途见闻,及亲历者的口述,历史的追踪与当下的记述、旅行与纪史结合,动人地重现了德—波—俄关系的矛盾与断层,用双脚重新丈量的方式提供了进入历史的另一种可能。 ------------------------------------------------ ★编辑推荐 ◎是个人史、家族史,也是当代心灵史 ◎一段不堪回首的家族往事,一段几乎被遗忘的集体记忆 ◎穿过历史,穿过欧洲,为了忘却的纪念 ◎致敬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家,官方与民间、亲历者口述与作者见闻、纪行与述史盘根错节的还原 不仅用双脚丈量逃亡的历史与当下,也用笔书写寻找父亲的见闻,将这段尘封的记忆带到21世纪人们的面前 ◎40天,550公里,全程步行,是意志与本能的较量,也是历史的残酷与人类极限的博弈 从1945年到2020年,从玫瑰谷到克林哈特,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回望 ◎对抗梦魇,抚摸历史的创伤,对战争的直视与反思之作 历史罅隙中的人们,驱逐与逃亡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怎样的痕迹?对于战后德国东部地区划归波兰,涉事各国,主流与民间是何态度? ◎拼接、重构,探寻进入历史的另一种可能 旅途中,她对抗暴雨,强渡沼泽,经过教堂、沿途人家的厨房;她展开对话,与亲历者,也与自己 “我的家族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今天没有一处在德国版图之内。”这是一部怀乡之作。故乡是作者心头的一扇沉重之门,推开它意味着对过去的直视和反思。作者勇敢地踏上了返乡之路,揭示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作者的描述细腻入微,叙述视角不断变换,以一种拼贴的方式,重现了二战末期德国难民的历史。 ------------------------------------------------ ★名人推荐 在新的历史框架中重提这个本应尘埃落定的话题,格外需要勇气、历史胆识和灵感。 ——阿莱达·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奠基人 穿过历史,穿过欧洲,这次重走父亲之旅太让人印象深刻了。 ——苏珊·比登科普夫 ------------------------------------------------ ★媒体评价 克里斯蒂安娜·霍夫曼重走了父亲从西里西亚逃亡之路,希望从情感上了解当年发生的事情。她对历史的动人重建呈现了德国—波兰—俄罗斯关系中的矛盾和断层,引人入胜。 ——莱比锡图书奖评委会 她把逃亡和背井离乡的个人经历与集体记忆惊人地结合在一起,一点一点揭开欧东地区的历史幽暗之处……令人印象深刻。 ——《德国时代周报》 了不起的作品。 ——《明镜周刊》 要想了解人类有多健忘,你应该读读这本书。 ——《图片报》 既是一部家族史,也是一部当代史。 ——《新苏黎世报》 这本书关于作者的遭遇,逃亡,忘却与压抑。 ——德意志国家文化广播电台 (此书)巧妙地将过去经历、个人记忆与当代欧洲时局连接起来。 ——《慕尼黑晚报》 触目惊心地还原了历史现场……令人唏嘘的是,《我们遗忘的一切》中的历史性时刻与欧洲当今的难民潮形成了映照。 ——《法兰克福汇报》 这本书里的故事绝不仅仅发生在过去。它讨论的话题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 ——《日报》 一部杰作,非常私人却非常丰富、动人和亲切。因为通过阅读,你能清楚看到,比战争持续时间更久的,是那些动荡给个体留下的创伤。 ——《巴登日报》 作者以非同寻常的清晰度描绘了一幅东欧图景。不仅如此,该书对俄乌冲突以及持续至今的欧洲难民问题提供了有趣的观察视角。 ——《南德意志报》 克里斯蒂安娜笔下的世界,与妇女和儿童正逃离乌克兰的现实世界,交叠到了一起,张力十足。 ——《文学世界报》 这本书信息量太大了,它把个体经历与大的社会背景交织在一起,尤其在乌克兰危机的阴霾下,本书极具话题度。 ——《星期五周报》 作者极其精准地绘制了东欧的历史图景,甚至给当下的俄乌冲突与难民问题提供了参照。……直击灵魂。 ——《南德意志报》 她的故事是无数人的缩影。 ——《倾听》周刊 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恐惧。疲惫。生活的彻底撕裂。虽然只是在写她父亲的故事,但很明显,作者对我们所有人当下正在经历什么再清楚不过。 ——《明星周刊》 这本书可以说是肉身的编年史,它描摹了一种失去的心理状态,而且这种心理并不会随着逃亡终点的抵达而画上句号。 ——《中德意志报》 私人化又不失诗意,动人十足。 ——《柏林晨邮报》 是对自己家族史深刻、多层次、与众不同的审视与回望。 ——柏林布兰登堡广播公司文化电台 在世界日益分化的时代,一本提醒我们拒绝遗忘的书。 ——《每日镜报》 令人揪心的话题……对寻根与失去的奇妙反思。 ——《汉诺威汇报》 作者找到了一种特殊方式,来书写二战对自己家族的影响。 ——《德国书业周刊》 作者最了不起的一点在于,她同时体会到失去感与负罪感、愤怒与和解成为可能,而那些情感往往是人们很难忍受的。 ——GALORE 是个人的也是全人类的。 ——德国西南广播公司 卓有见地,非同凡响。 ——德国第一电视台《开卷时刻》 对战争、背井离乡与家的反思。 ——《焦点周刊》

详见 失去所有的人

车墩墩野事记

🏆2023第四届坪山自然博物图书奖·青年原创大奖 【编辑推荐】: ★车墩墩,野地里蹲!一位上班族毫不梦幻的“田园生活”! 这里是上海郊外小镇——车墩。一个“墩”字又土又憨,两个“墩”字就有点可爱,欢迎来到乘坐金山小火车即可抵达的乡下世界车墩墩。 “我”是三十岁上班族,搬离闹市,住进车墩墩,从此靠小火车通勤,周末野地里遛达 ,看云看花看动物,观察万物。难道这就是都市社畜版“田园生活”? 看,大白鹭在土里干架,村头狗忙着结帮,蜈蚣兀自钻进人的袖口,爷叔阿姨竖起脏话牌子骂偷菜的人。原来,城外的田园没那么“甜”,但城外的郊野依然“野”! ★看鸟,观虫,最后观人。对身边万物的理解,从观察开始。 2018年元旦,一辆依维柯载着“我”的所有家当,迎着新年的朝阳,从热闹的上海市内老社区来到了外环线以外的车墩镇。这里离城市很近,发展的脚步时刻在逼近;又仿佛被城市抛弃,留下了很多隐秘的角落。它又俗又野,却充满生趣。“我”像一条野狗般探索。起初只看鸟,不看别的,更不想看人。渐渐地,也看虫、看花、看天、看水、看火车、看船,发现万物皆可观察。于是,“我”开始重新看人。 【推荐语】: 在车墩墩,外部世界豁然开阔,逃离都市的人获得了野性,灵魂得以憩息,与鸟兽草木意外邂逅的惊奇,足以荡涤尘世的纷扰。——盛文强 作者用人类学视角和博物学视角工作,颇具发现慧眼和问题意识,展示了一个个自然与人文细节。她的细致观察,将使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国城乡结合部”——“车墩墩”载入史册。本书让人们学会欣赏平常,令人想起吉尔伯特·怀特的《塞耳彭博物志》、米特福德的《我们的村庄》等作品。快速变迁的中国大地特别需要这样的书写。——坪山自然博物图书奖颁奖词 【内容简介】: 三十岁上班族,搬离闹市,住进城郊小镇车墩墩,从此靠小火车通勤,周末在野地里遛达,看云看花看动物,也看人。 车墩镇位于上海外环线以外,松江区的边缘。一个“墩”字又土又憨,两个“墩”字就有点可爱,于是“我”随同样热爱观鸟的人,亲昵地称它为“车墩墩”。这里离城市很近,发展的脚步时刻在逼近;又仿佛被城市抛弃,留下了很多隐秘的角落。这里有戴胜、白鹭、獐、貉、兔,水塔、水闸、小破屋;114种可见的鸟类,93种可嗅的野花。“我”用双眼观察万物,用双脚丈量身边的世界,决心像一条野狗般,在车墩墩的16个村子中逡巡探索。 起初,“我”只看鸟,不太看别的,更不想看见人。渐渐地,也顺便看鸟吃什么,看鸟住什么,看鸟干什么。从鸟开始,慢慢也看虫、看花、看天、看水、看火车、看船。时间一长,发现万物皆可观察。鸟不再是一部分被独立出来的观察对象,而是属于一个巨大整体中的小小一角。人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再被排除在外。于是“我”开始重新看人。 春夏秋冬,四季往复。“我”和这里的花鸟鱼虫、村道河流一起经历了衰长,为它写下一百篇观察手记。 这并不是一本“清新祥和”的田园之书,“我”的乡下生活没有那么便利,甚至有时灰头土脸、怪里怪气。别人觉得“噫——邋遢!”,而我却觉得——自由。 本想像一条野狗一样活着,在田野里撒欢、乱吠,却发现“狗”起来了,才真正成为了一个“人”。

三星半。

一个选择在上海周边乡镇居住的自然爱好者的零碎观察日记。不仅仅是自然,也有许多关于人的部分。让我扣分的点在于,并不是所有碎片式的东西都值得塞到这本书里来的。或许砍掉一半的篇幅会比较合适。而且也真是猝不及防在书里读到关于人“拉野屎”的内容,这,这,这,我已经在捏着鼻子忍受人出现的比例,是什么让作者觉得读者想看这个呢?作者之前的身份是编辑和译者,仅仅是我个人的猜测,这本书应该得到了不少业内相熟之人的推介(看到不少豆瓣活跃的 ID),评分有点虚高。而且粗粗一翻就发现了不少校对错误,这难免让我更挑剔了些。

山、树木、河流是什么?

意大利童书专营店ORSO PILOTA 2016年十大父母必买书籍 ◎ 编辑推荐 ☆ 通过48页大开本的壮丽图画,20条隽永的诗文,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最美山峰的壮丽景色。 ☆ 山,既在远方,也在每个人心中。它们让人着迷,又挑战着人类,本书通过淋漓尽致的图画展现世界各地的高山,辅以凝练又诗意的文学作品,同时涵盖了关于山的神话、历史和科学知识。 ◎ 内容简介 这本书通过写意或具象的绘图,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最美山峰的壮丽景色。辅以古今伟人的名言、诗歌,以及科学、历史和神话知识,为我们讲述高山这一最庄严的自然环境,讲述从古至今人类为其吸引、向其挑战的故事与文明。
关于树木的一切,和扎根其中的人类文明史:融合自然、历史、文化的大开本手绘百科。 屡获大奖的“最美童书”,已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 ◎ 编辑推荐 ☆ 屡获国际大奖、风靡近20个国家的“最美童书” 本书已被翻译成英语、葡萄牙语等近20个版本,深受全球读者的喜爱。荣获英国 《星期日泰晤士报》当周最佳童书、2018年波兰出版商协会儿童与青少年类“最美童书”、2018波兰知名环境友善媒体生态街票选“年度最佳童书”等国际大奖。 ☆ 从自然世界到人类文明史,一本百科真正了解树木! 通过树木来探索自然世界与人类文明史的奥秘吧! 在自然界中,树木的神奇超乎你的想象:孟加拉榕会绞杀其他树种,最古老的树木在史前就已经存在,“炸药树”会爆裂开来传播自己的种子…… 而在人类文明史上,树木也无处不在。它们化身各种乐器、工具和建筑,甚至在各地的宗教和神话里,也不乏树木精怪的身影…… ☆ 波兰知名插画师手绘,听养蜂人的儿子讲述自然的奥秘 34组图文并茂的主题内容,70幅精美华丽的跨页手绘,让小读者轻松学习知识、感受自然之美。本书由波兰知名插画师彼得·索哈绘制,他是一位养蜂人的儿子,擅长用细腻而充满热情的笔触描绘人类与自然世界。文字作者沃依切赫是一位生物学博士,深入浅出地讲解各类有趣的科普知识。 ☆ 广受好评的《蜜蜂》姐妹篇,进一步探索身边的大自然 本书延续了前作《蜜蜂》有趣生动的风格,将与树木有关的各类知识与日常生活所见结合,让孩子领略大自然的奇妙:我们弹奏的吉他、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甚至亚当与夏娃的传说,都是树木给人类的馈赠! ◎ 内容简介 一本献给所有热爱自然的人的手绘百科。 讲述关于树木的一切,以及扎根其中的人类文明史。 你真的了解树木吗? 它们的神奇之处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世界上最高的树比大本钟还要高, 一片树林就能为整座山上的动物提供食物。 而人类世界中更是处处都有树木的身影, 它们不仅可以被制成各种乐器、建筑和工具, 还在宗教和神话里,化身为各种神秘的精怪…… 从古至今,树木不仅是自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打开这本书,让我们一起探索有关树木的一切吧! ◎ 媒体评价 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自然、历史和神话传说等几乎所有方面。通过多角度的观点,两位作者(索哈和格拉伊科夫斯基)巧妙地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串联了起来。——《出版人周刊》 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里面精美的插图丰富了文字内容,可以给所有年龄段的孩子和成人参考。而且这本书的用纸质量很好,可以珍藏很多年。作为一名老师,我有很多关于树木的书,而这本是迄今为止我所见过的最好的!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美国亚马逊读者 ◎ 获奖情况 荣获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当周最佳童书 2018年波兰出版商协会儿童与青少年类“最美童书” 2018波兰知名环境友善媒体生态街票选“年度最佳童书”
“外婆,河流是什么?”河流拥有神奇的力量,河流的滋润使流域的土壤更为肥沃,河水的流动使人们的出行更为快捷。河流的丝线在大地上勾勒出蜿蜒曲线,编织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连结起不同时空和各族人们。本书通过小女孩和外婆的谈话,探讨了关于河流的各种问题,融入了地理、历史、天文等科学知识以及美好的神话传说,语言富有诗意,图画细节丰富。

Montagna

Drzewa

What River is

非常美丽的三本自然科普绘本,但我总觉得,不够,还不够满足我。囿于形式,主题都只能被浅尝辄止地表现,而我想了解更深层的内容,仅靠图画显然是没办法把它讲透的。

《山》这一本更倾向于文学性地叙述,选了许多著名文学片段进来——当然,是西方经典文学,可惜我大部分无感。

《树木》,树叶、树干的各种形态当然非常迷人,排版也是超级用心,可其实阅读侧栏的文字和分辨图片上细小的标注很吃力,视觉上确实是非常吸引人,赏心悦目,但只让我更迫切、更饥渴地想立刻读一读更多的文字科普。

《河流是什么?》,很仙气的画风,内容太浅,翻完什么印象也没留下。

乒乓

神作参上! 天才漫画家松本大洋代表作品 竞技漫画难以逾越的高峰 “海贼王之父”尾田荣一郎盛赞不已 鬼才动画导演汤浅政明改编成超燃同名运动番 天分与努力,到底哪个重要? 飞跃几千个交叉点,颠覆「一万小时的天才」法则 以170km/h的速度交会的白球, 将划破那些以顶点为目标的少年们的青春! 全三册收藏版大公开! 附赠官方授权角色明信片套组 🏓 ◎ 编辑推荐 松本大洋以漫画家身份出道三十多年以来,创作出多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优秀作品,如《乒乓》《竹光侍》《恶童》《星之子》《ZERO》等。因其作品风格独特,被多次改编成真人电影、动画,并获得世界重量级大奖。代表作《乒乓》更被“海贼王之父”——日本大师级漫画家尾田荣一郎称为天才之作。 ☆ 磨尽激情与热血的青春回忆——英雄归来,一球入魂! 1988年,松本大洋在讲谈社连载他的首部漫画长篇《STRAIGHT》。随后转入小学馆,先后连载了《ZERO》《花男》等作品,从1996年开始正式创作《乒乓》。 “想画出那种即使给正在打乒乓球的人看,也不会有瑕疵的作品。” 松本大洋在看过众多运动项目之后,就决定以乒乓为题材进行创作。这项个人竞技运动在当时虽为人熟知,但其中还有很多战略以及选手类型值得挖掘。为了真实还原比赛现场,松本大洋观看了数百场比赛,研究乒乓球员不同的战斗类型,还拜访了当时在日本乒乓界的权威的杂志《乒乓球报道》的编辑部部长中川学,并邀请他协助漫画创作。经过一年的连载,《乒乓》于1997年以55话完结。并在1997至1998年间提名日本漫画界的重磅奖项——手冢治虫文化奖。是与《哆啦A梦》《<少爷>的时代》齐名的优秀漫画作品。 “向我挑战你还早了三个世纪!” 在日本运动漫画屡见不鲜的年代,《乒乓》仍占据着一席之地。每一页都透着少年狂傲之气,每一个角色都是立体的人物剪影。他们独断独行,以赤子之心坚守自己的目标。血管里纵横万千世界,所有的细胞都在享受当下。这些热气腾腾的生命星月交辉、热量巨大,共同书写了一部青春英雄物语。正是这如盛夏繁花般缤纷的少年时光,让几乎每一个看过的人都被它饱胀的灵魂、浓烈的情绪和跳跃的细节所打动。时至今日都无法撼动《乒乓》在热血王道漫画中的地位。 ☆ 飞跃几千个交叉点,挑战人类反应极限的运动! “人体生理反应速度的极限是0.1s,我想要达到这个极限。”在乒乓球的世界里,谁反应快谁就赢。为了达到目标,加速训练中!集中力将外界隔绝,瞬间爆发的肉体,浑身的细胞都在狂喜!它们命令身体不断加速,加速!如子弹射出般的每一颗白球都浸染着少年的血泪青春,在肢体和汗水光合作用下疯狂生长! “我说的不是乒乓球,是人生啊。” “把整个人生赌在乒乓球上实在太可笑了。”少年如山一样重压在心头的恐惧:英雄的苦恼、胜利的痛苦和“不会飞的鸟”……万般情感欲望交织于一角。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些相同的时刻,看到某些不同质地的真相。在那鼓吹“努力就会成功”的年代,《乒乓》以比赛描绘生活本身:即使心有不甘也得承认能力有限。与自己和解,是少年时代郁结释然的过程。 ☆ 潦草到被“劝退”的画风,却蕴含着超维度球速的爆发力! 《乒乓》以充满速度感的夸张线条来表现瞬息万变的运动赛事。不修边幅、张扬洒脱的画风将真实赛场气氛把控的十分精准。松本大洋纸笔缝隙之间波浪式的前进,艺术创作力随之喷涌,呈现出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繁盛。只有在认真阅读之后才会感受到这种潦草的画风与《乒乓》的世界相匹配。 ☆ 松本大洋x汤浅政明——天才的碰撞,夏日超燃运动番! 2014年两位天才首度合作,《乒乓THE ANIMATION》在同年4月首播。这部以松本大洋原作《乒乓》为基础,汤浅政明亲自监督的动画一经播出就获得了无数关注。早在改编前,汤浅政明就扬言自己不想改编松本大洋的漫画。“因为这部漫画已经很完美了,我找不到一定要改编成动画的理由。”但之后依旧掩饰不住喜爱将《乒乓》搬上荧幕。这部云集内山昂辉、文晔星等众多优秀声优动画在中日两国的热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距今为止在bilibili网站播放量达780万次,豆瓣近4万人评分高达9.5,成为不容错过的热血佳作! ☆ 全三册收藏版公开!全新风格|精巧装帧|特别收录|原创周边 全三册收藏版复刻原版开本尺寸,精美双封,高质量还原细节,适合收藏! 全新日式和风封面设计,独特的空气感,清新唯美的夏日凉风之旅。 各版本全收录:初版卷头彩页、松本大洋后记、《乒乓球报道》中川学采访。 官方授权正版原创设计,重要角色纪念款明信片(三张一套)随书附赠! 🏓 ◎ 内容简介 月本(笑匠)和星野(阿扁)从小一起学习乒乓球,二人都是天分极高的选手。进入高中后共同在乒乓球部训练。阿扁实力强劲,对胜利抱有相当的自信。个性无拘无束的他梦想成为世界第一球员。笑匠性格内向,童年时期经常被附近的孩子欺负。虽然打球的天赋极高却没什么胜负欲,只把它当作是打发时间的工具。 很快高中乒乓球联赛就要开始了,各大学院高手云集,一场大战蓄势待发…… 🏓 ◎ 名人推荐 我非常喜欢《乒乓》这部作品,连自己都厚脸皮的觉得:“竟然能画出这么好的漫画啊!” —— 松本大洋 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想改编松本老师的《乒乓》。因为这部作品已经很完美了,我想不出一定要把它改编成动画的理由。而且还要模仿老师的画风,想到这里一股无力感油然而生啊……但能做自己喜欢的作品,还有比这更棒的事情吗? —— 汤浅政明 我一直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天才,而且觉得不管是哪个成功的人,都是因为他要比别人更加努力的关系。但是在看到《乒乓》时,我吃惊地感觉到这个世上真的有天才,是光靠努力也无法画出的那种作品。 ——《海贼王》作者 尾田荣一郎 虽然这样说很失礼,但在此之前我真的不知道“松本大洋”这位漫画家。听到他们正在筹备一部有关乒乓的漫画,甚至抱有负面情感。但在看过第一话分镜后,我的内心受到了莫大的冲击,透过稿子能感受到松本先生有多么认真看待乒乓球这项运动。 —— 日本《乒乓球报道》编辑部部长 中川学 🏓 ◎ 获奖记录 漫画《乒乓》 ★ 1997年第一届手冢治虫文化奖提名 ★ 1998年第二届手冢治虫文化奖提名 改编真人电影《乒乓》 ★ 第20届日本金总奖话题奖 ★ 第26届日本学院奖最佳新人奖 ★ 以及最佳影片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剪辑奖、最佳灯光奖提名 改编动画《乒乓THE ANIMATION》 ★ 2015年东京动漫节年度最佳动漫奖

之前在 flag 里写要迈出舒适区多看一些图像类的书,而尝试后我只想说:待在舒适区挺好的,不必出来(笑)。这套书慕名已久,据说是非常有特色的运动漫画,尤其是动态画面表现力十足。结果我没扛过异常丑(对不起)的人物形象,实在是被井上画的各式美男养刁了胃口啊!总之就是,没能看完,迅速还给图书馆了。

嫌疑人 X 的献身

百年一遇的数学天才石神,每天唯一的乐趣,便是去固定的便当店买午餐,只为看一眼在便当店做事的邻居靖子。 靖子与女儿相依为命,失手杀了前来纠缠的前夫。石神提出由他料理善后。石神设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局,令警方始终只能在外围敲敲打打,根本无法与案子沾边。石神究竟使用了什么手法?

真是没想到,我居然在曾经激情写书评辱骂东野圭吾后又看他的书了……

是什么冲昏了我的头脑?是前几个月我在上头一些国内音乐剧演员(现在已经火速 move on),好巧不巧他们中的好几个都演了由这本书改编的音乐剧,而我因为时间问题没赶上看现场,索性就想先把书看完吧。读完感受如下:就这?就这?你们是哪里来的勇气在宣传语里写“永垂不朽的悬疑巅峰”、“仅此一次的伟大献身”的啊?太荒谬了。

以下涉及剧透:
我不能够接受石神表达“爱”的方式是自以为是地杀了一个无辜的人来混淆警方和断自己的后路。我不能接受这种以审判者自居高人一等的存在。而书里对靖子母女或者其他一切人的描写也都非常平板刻意,只是作者卖弄的一个符号而已。

呵,东野圭吾,你真是永远不能相信呢(冷笑)。

Comments